衡水故城新闻>>故城民生关注>>

漫话故城驿站

2018-11-26 09:15:39 来源:衡水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历史上的故城虽“弹丸小邑”, 然由于其“ 前抱武城(县),后引广川(县),东临齐鲁,西接真(定) 保(定),负景條(今景县) 而临卫水,挟安(陵) 德(州) 而跨棘津(黄河,故城古为黄河故道) ”,行政区划时而齐,时而赵,疆域变动比较频繁,故而是我国交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志书称其为“燕齐之机纽”。

据考证,战国时代故城县交通已比较发达, 北可抵燕,南可至齐,东北可达辽宁。当时自故城经清河、宗城(今威县)、广宗、曲梁(今曲周县)通往邯郸的道路已经形成。秦朝实行郡县制,全国在各郡县修建驰道,使故城交通空前发展。清朝编纂的《故城县志》即有“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廉颇为将,取齐昔阳(昔阳,也作厝阳, 故城县前称) ” 的记载。明清两朝对原有道路做了修整,直至上世纪50 年代末,老百姓还把今邢德公路称为“官道”。

便利的水陆交通,催生了驿站的建设和发展。故城县地处水陆要冲,在县城和主要路口设立驿站,负责传送官府文书,接待来往官吏和运送公用财物。

故城县最早的驿站见诸史料的是隋唐时期。《故城县地名资料汇编》在介绍辛庄乡孙务村的来历时说,“据《故城县志》和《辞海》记载:隋大业七年(公元611 年) 农民起义首领高士达率千余人在清河起义,以高鸡泊(今故城饶阳店镇一带) 为根据地,曾驻兵于此。这里是高士达办理书信之所,名高邮务。后因分村,孙姓居多,故名孙务。”至今,孙务附近的王务、孟务和东三务等村庄都是由高邮务演化而来。高士达是信都蓨(今河北景县) 人, 大业七年(公元611 年) 在清河(今邢台清河县) 起义,以高鸡泊为根据地。不久,与另一支农民起义队伍窦建德部会合,自称东海公。

大业十二年击杀隋涿郡通守郭绚,后因未采纳窦建德机动作战、避锋间击的策略,小胜后又轻敌,为隋将杨义臣所败,616年战死。旧志记载“故城北三里有白塔,亦名柏塔,相传为高士达所居。北去十五里有村曰高邮务,为士达别墅。”说明高士达确在高邮务一带活动过。

驿站分水驿、陆驿,如临近清凉江三朗镇的朱往驿村,据传说即是由于明朝一位朱姓王子由清凉江乘船北上在此停留而得名。驿站分步、马、急递三等, 据《故城县志》记载:清朝在故城县设有“甘陵驿”(驿址在今故城镇),属于“次冲(即二级) 马递”驿站,备有“额马十匹,马夫五名”。

当时规定, 如果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可日行300里,假如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日行400里、500 里,甚至600 里不等,最高速达800里,往往到站时人仰马翻, 俗称“六百里加急”及“八百里加急”等,依此类推。自宋代始,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马脖子上系有铜铃, 在道上奔驰时, 白天鸣铃, 夜间举火, 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清朝故城县有专门管理铺递的铺司,“县前铺递、郑家口高壮铺,东接德州; 新建铺北接景州刘智铺,由小化十里铺递县前。”

明朝万历以后,驿站制度弊窦丛生,大小官员往来于道路时,常常任意勒索夫、马,而且公器私用,“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清代甘陵驿每年费用支出“一百六十八两三钱一分四厘,遇闰加增”,铺司“现兵四名,额支工食银二十四两”,用以人吃马喂脚盘缠。这对于当时一个人口只有78724人(光绪十年统计) 的小县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政府吸取明朝的教训,驿站的全部费用悉由“知县掌之”,即由县长亲自掌握,实行“一支笔”管理。除了驿站,在县城还建了接官厅,供予赴京公干或者朝贡人员居住。资料记载,接官厅“在文庙西大厅,住房共二十八间,以备往来安息之所”。

长亭送别,灞桥折柳,向来是文人墨客乐道吟咏之事。故城驿站虽无风花雪月之风情, 却也不乏慷慨悲歌之景状。明代御史、故城籍进士李际可在驿站曾作《送武弁还镇江》诗:“剑佩翩翩赴润州,蓟门诗酒潞河舟。白云影里千山暮,红叶枝头万树秋。李愬才名新破蔡, 张良筹划本封留。别后定知还思我,黯黯停云北固楼。”其诗雄浑沉着,昂扬激越,直抒胸臆,颇有盛唐风格。

清朝《故城县志》记载了一个县丞大闹驿站的故事,被史家传为佳话。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 八月,明宣宗接到举报,状告一个在朝廷任职的官员奉命出使时贪赃枉法、为害百姓,就派太监刘宁和一名御史星夜驰往,将那差官的所有财物全部没收并将其人押解京师,返程路过故城时在驿站稍歇。县丞陈铭是个正直的清官,向来嫉恶如仇,他听说那个内官来了, 不问青红皂白, 上前拽住那人就暴打一顿,经刘宁和御史劝解方才住手。刘宁非常生气,认为陈铭目中无人, 未经允许随意打人, 大闹驿站, 丢了他的面子, 就把陈铭逮捕, 押到京城。明宣宗听了汇报说:“县丞陈铭固然可以问罪,但朕以为他是因为对贪官深恶痛绝,一时冲动打了人,情有可原,就把他放了吧!”刘宁又进谗言:“即便把他放了,也应当革职,不能再让他继续当县丞了。”明宣宗说:“朕既然放了他,他必然知过改过,为什么不可以继续任用呢?”于是,陈铭宣告无罪,复任原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县志还记载了一件奇事,传说故城驿站前“ 有古柳数株,已将枯悴”,明宣宗“于此驻马少息,以手攀条,久之而去。”等他回程再路过此地时,那几棵树竟然都绽放新绿,“濯然复荣”,跟从的文武百官无不惊异骇然。老百姓便把此地称为“御林乡”,后来驿站倾圮,道路毁坏,柳林亦不复存在。(宫瑞华)

责任编辑:翟一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